历程壮阔 成果丰硕 |
作者:潘萌 来源:综合科(业务) 时间:2018-08-02 16:53 字号:大中小 ![]() |
回眸四十载 逐梦新时代 --改革开放40年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40年励精图治、砥砺奋进,40年历程壮阔、成果丰硕。改革开放的40年对于鄂尔多斯工业经济来说是极不平凡的40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伟大时代。开明开放的思想决策,敢为人先的领导魄力,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等等一系列改革激发的磅礴伟力,将这座曾经荒芜、贫穷、落后、薄弱,在地理版图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边陲小镇塑造为今天繁荣、富裕、美丽、强盛,内蒙古壮美风景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人民创造历史,时事造就英雄。鄂尔多斯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脱胎换骨,由全区12个盟市的“小跟班”变成了火车头、领头羊,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与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前哨阵地,其地位在全区乃至全国举足轻重。那么,鄂尔多斯何以凭空出世、引领风骚?工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回顾40年历程,鄂尔多斯工业的发展得益于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得益于依托资源优势紧紧抓住了国家能源工业战略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在“十一五”前实现了量的积累;得益于新世纪初尽早提出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推进了工业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0年来,鄂尔多斯市开拓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化发展之路:工业规模迅速壮大、行业体系日臻完善、对社会经济贡献度显著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布局更趋优化、产生了一批中国民营500强乃至世界级企业集团。 一、工业规模迅速壮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市工业经济一直举步维艰,徘徊不前。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618万元,占GDP的比重为19.9%,仍然停留在1952年的水平,占自治区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1.7%,位居12个盟市第9位。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机遇,成为全区第一个招商引资、第一个借助国家能源战略西移政策引进中央大型企业、第一个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建设世界级发电厂的地区。先后引进了神华、准能、达电等大型工业项目,为后续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90年代初组建了羊绒、煤炭、化工、亿利四大集团,带动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工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1996年全市工业总量首次超过农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5.9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了40.5%。九五计划实施以后,我市明确了“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自此,随着国家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东部沿海城市对能源需求量大幅增加,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2004年我市煤炭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煤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之后,工业便以一年增长100亿的跨越式发展速度进入高速发展期,2005年突破200亿、2006年突破300亿、2007年突破400亿、2008年突破600亿,且超过包头,位列自治区之首,成为内蒙古综合实力名列第一的经济强市。2010年突破1000亿。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35.7亿元,比1978年名义增长4243倍,年均增量38.4亿元,年均增速23.2%。 产能规模突飞猛进。2017年,全市煤炭设计生产能力78271万吨/年;天然气产能305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2220万千瓦;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二甲醚、煤制化肥以及PVC、PVA、烧碱、液化天然气、电石、焦炭等煤化工产能和氯碱化工产能共计4253万吨;形成钢材100万吨、铁合金205万吨、氧化铝50万吨、水泥2400万吨的产能;建成建筑陶瓷生产线14条,总产能6700万平米,日用瓷总产能9800万件;形成汽车32万辆、发动机45万台、变速器60万台、煤机截齿100万把、风机200台、LNG气瓶6万支的生产能力;京东方年投入玻璃基板81.6万张;羊绒制品生产能力1000万件;食品、酒、饮料、制药等消费品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除煤、电、气三大能源产品外,煤制油、精甲醇、烯烃、化肥、PVC、电石、焦炭、烧碱、氧化铝以及汽车等产品产量均位居自治区首位。 从企业户数和资产来看,也实现了空前的发展。70年代,我市工业企业规模基本属于小手工作坊,总资产不足亿元(8732万元)。而今天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已发展至400家,位居自治区第一位,资产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308.6亿元,占全区比重达到33%。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188.2亿元,占全区30.7%;实现利润839.2亿元,以一城之力占据了内蒙古的半壁江山,占比达到59.6%。 二、行业体系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主要是开发矿产资源,化工和农畜产品加工等初级加工工业。产业档次和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很低,企业以手工劳动和半机械化作业为主。全市工业只涉及6个大类行业,产品仅有原煤、天然碱、化肥、硫磺、盐、地毯、无毛绒等少数几种。改革开放后,我市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强化基础配套,优化发展环境,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大招商、大项目的良好推进机制体制,不断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煤化工、氯碱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再生资源利用等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全市行业门类不断增加,行业覆盖面逐步扩大。截至目前,规模以上工业已发展至大类行业26个(全国41个),中类行业40个(全国134个),小类行业74个(全国665个)。大类产品60余种。形成了以煤炭、天然气、电力三大“能源产业”为基础,现代煤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产品五大产业为支撑,食品、纺织、医药、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改造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的现代工业体系。行业门类齐全,产品种类丰富。 2017年,煤炭行业产值达到184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46.3%;天然气、电力、化工等三大行业产值超过百亿元;现代煤化工、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快速发展。 三、对经济社会贡献度显著增强 鄂尔多斯作为“能源聚宝盆”,是全国最大的能源输出地级市,是保障京津、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主力基地。2017年全市煤炭、天然气、发电量分别占全国的17.1%、20.2%和1.3%,每年全市煤炭80%对外输出、天然气90%对外输出、发电量75%对外输出,对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2008年开始鄂尔多斯工业总量,始终稳居内蒙古自治区头把交椅,2017年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对全区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领跑自治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对全市来看,工业更是鄂尔多斯经济的脊梁,2017年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4%,是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导力量。2017年,工业对地区税收贡献达到50%。全市财政收入60%靠工业经济创造。工业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方面,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到19万人,占全市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的59.6%。 四、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鄂尔多斯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我们“立足煤、延伸煤、但不依赖煤”。早在2001年,全市就针对产业“小短粗”提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高标准,全面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战略,推动新型工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但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多年来我市一直在探索求进,2004年建设全世界第一套商业化示范工程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实现了煤炭深加工的重要跨越。此后,伊泰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久泰100万吨甲醇50万吨二甲醚、新奥60万吨甲醇、中天合创137万吨烯烃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成,鄂尔多斯成为世界上煤化工项目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现代能源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06年全市引进了第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荣成华泰,开启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里程,随后,奇瑞、中兴、精恒等整车制造及欧意德、瑞隆、可挺、研高等汽配企业相继落户,装备制造业提速发展。2010年引进京东方5.5代OLED面板项目、国电3000吨多晶硅项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蓄势而起。转型的路上,鄂尔多斯累量蓄能,行稳致远。光电、风电、煤制甲醇、烯烃、石墨烯、蓝宝石、新能源汽车等等一系列新经济、新产业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40年来,我们通过产业的不断跃升,找到了一条革新自强、再创辉煌的道路。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面貌,而且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国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了成功经验。2008年鄂尔多斯名列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201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煤产业实现增加值813.7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53%,比2011年煤炭行业顶峰期(非煤占比31.3%)提升21.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比例更加协调,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三大门类比例由2011年的82.9:10.7:6.4演进为76.6:14.5:8.9,制造业比重提升了3.8个百分点。2017年,现代煤化工实现产值56.3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30.4%;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0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增加值/产值*100%)为38.4%,比1978年(28.9%)提升9.5个百分点,产品附加值持续提高。 五、产业布局更趋优化 园区是实现地区经济腾飞的引擎,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2005年,我市就提出实施“转移收缩、沿河开发、循环发展”三大战略,将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投向有空间有优势有潜力的地区、产业和项目,坚定不移的走一条具有鄂尔多斯区域特色的集中发展道路,全市产业布局更加合理、更趋优化。截至2017年,全市共建成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循环经济、高新技术、轻纺等工业园区17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7个,累计建成面积53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681家,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759.4亿元。其中,9个园区产值超过百亿元,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大路煤化工基地两个园区产值突破500亿元。 六、产生了一批中国民营500强乃至世界级企业集团 经过40年发展,我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成长起一批中国民营500强乃至世界级企业集团。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资产达到25.8亿元,比1978年(25.8万元)增长了10000倍。400户企业中,大型企业34户、中型企业77户、小型企业277户、微型企业12户。产值、收入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32户,占总户数的一半以上,达到58.1%。其中,10-100亿元以上企业68户;百亿元企业6户。内蒙古鄂尔多斯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11位)、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116位)、内蒙古蒙泰煤电集团有限公司(472位)三家企业入围2017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伊泰集团、伊东资源集团、满世投资集团、蒙泰煤电、汇能煤电集团等5家企业进入中国煤炭企业50强。鄂尔多斯集团羊绒加工生产能力世界第一、鄂尔多斯电力冶金铁合金单体产能世界第一、神华108万吨煤制油规模技术世界第一、中天合创300万吨二甲醚产能规模世界第一。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展望未来,鄂尔多斯充满了憧憬与抱负。近年里,许多关系到全市工业未来发展的重大规划先后出炉,我们路径明晰,只争朝夕,不断求索,砥砺奋进。新时代的鄂尔多斯将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形势,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