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舌尖风情 开发美食旅游 |
作者:陈芳 来源:财贸科 时间:2022-03-08 09:38 字号:大中小 ![]() |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观光旅游已经不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更多的游客开始追求注重体验的旅游形式。美食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吸引物,兼具体验性和文化内涵,成为特殊兴趣旅游中的重要分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渐增大,缤客的调查显示,75%的中国人会根据美食来决定旅游目的地。某种程度上,美食正成为影响旅游行为决策的关键因素。因此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美食旅游。本文从开发美食旅游的意义出发,分析鄂尔多斯美食旅游特点及现状,提出鄂尔多斯开发美食旅游思路,以促进鄂尔多斯旅游业健康发展。 一、开发美食旅游意义 美食旅游是一种体验美食味道、感受美食文化的旅游活动,以与美食相关的旅游资源为吸引物,让游客通过美食获得独特的、难忘的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美食旅游核心吸引物是美食资源。美食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美食旅游形成的基础。美食旅游动机是对美食资源或美食体验的追求。一地美食资源的丰富与否和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和满意度。美食旅游具有鲜明的休闲属性,游客参与美食旅游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获得良好的休闲体验。推动美食旅游发展,有助于更好的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从而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还能继承弘扬和创新特色饮食文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 有利于增强旅游地吸引力 美食一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每一座城市都有独特的魅力,通过多种方式来展现自身的文化和历史,而美食也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通过一代又代人的努力,美食不断地对其进行改变和完善,形成现有的特色。当谈到卷饼烤鸭,你一定会想到北京;当谈到云南米线,你一定会联想到秀才妻子过桥送饭的典故;当谈到手把肉,你也一定会想到塞北草原的辽阔豪爽。所以,一道菜是美食,也是一个地域的代表,可以让人联想到旅游目的地所承载的历史、名人、典故,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满足了精神需求。美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对旅游目的地的打造添注了新的元素,从美食的角度提升城市知名度。 (二) 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供给 鄂尔多斯旅游产品在供给上日趋完善,响沙湾、成吉思汗陵园、鄂尔多斯草原、七星湖、黄河峡谷等产品,形态丰富,融合了历史文化、休闲观光、健康养生等方面。从鄂尔多斯市旅游产品发展来看,最初是以观光为主推出旅游产品,后与娱乐项目结合推出更多的体验式旅游。这也表明“体验”正在成为游客的广泛需求。一日三餐,没有比美食更频繁的感官体验了,更能抓住人心了。手抓羊肉、风干牛肉、焖面、烩菜、涮羊肉都成了外地游客热捧的美食。开发美食旅游,不仅提供美食,还可以从美食的角度来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如结合菜品的烹调技术讲解、参与制作等方式进行互动,使旅游产品的供给更加完善,与都市、乡村、烹饪、娱乐、节庆等元素结合,可以丰富旅游产业链条。 (三)有利于增强旅游经济效益 “夜经济”是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新词的榜首,是被民众热切关注的经济发展新动能。夜经济发展比较优质的城市显示,餐饮消费占城市夜经济比重超过七成。《2018中国旅游美食消费力白皮书》显示,综合全国众多旅游城市的美食占比,地方特色占到64%,而且小吃是最受欢迎的品类,餐饮消费在旅游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21年我市共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旅游收入330.3亿元,抽样调查显示我市国内游客旅游消费中餐饮消费占到19.4%。游客除了追求景区景点观感的满足外,在食的追求上不仅要营养健康而且要更加富有文化。发挥舌尖上传播的乘数效应,可以增强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经济效益。 (四)有利于丰富旅游文化组成 饮食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消费结构性变化,观光游览已经变得不能满足大多数游客的需求,更多的游客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性和体验性。自然风光可以从地理成因的角度获取知识,饮食文化则是地域文化最好的诠释者。美食旅游资源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食物本身,横向可结合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纵向可挖掘食物背后隐含的文化和历史。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只有赋予了文化,才会更加富有内涵,才会更加让人向往品味,才会有景、史、人、物相融相通。 二、美食旅游资源特点 近几年,鄂尔多斯市旅游业发展迅速,外来游客大量涌入。鄂尔多斯市美食资源种类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拥有高知名度的美食,拥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一)鄂尔多斯美食文化形成 鄂尔多斯地区蒙汉混居,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相互交融,不断演化,形成了今日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饮食文化。鄂尔多斯的饮食习惯与当地居民来源密切相关。鄂尔多斯原本为游牧民族地区,清朝属于蒙古族管辖,清政府下令官垦蒙地后,大量汉人涌入进行农作,打破了鄂尔多斯地区的人口结构,初步形成蒙汉混居的结构。民国时期,晋、陕、甘、冀、鲁、豫、湘等地的农民,或为躲避战争或因故乡自然灾害频发而迁入鄂尔多斯修养生息。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援助边疆、知识青年下乡以及改革开放后鄂尔多斯交通日益便利,其他省市的人员参与到鄂尔多斯建设中,逐步形成了鄂尔多斯地区蒙汉混居、多地移民杂居、以汉族为主的居民特点。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鄂尔多斯地区的饮食习惯,形成了以蒙晋陕传统饮食为主,兼具地方风味的饮食特点。 (二)鄂尔多斯美食风味特点 鄂尔多斯市特色饮食风味主要包括草原风味、晋陕风味以及河套风味。 1.草原风味 蒙餐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餐饮,是北方餐饮的浓缩之一,吸纳了地域特点、气候特点、文化特点。蒙古饮食不仅造就了其强悍刚健的体魄,而且是其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的体现,并形成了独特的蒙古族饮食文化。不论是营养价值还是色香味形艺,都与内蒙古大草原独特的地域特征息息相连,体现着草原民族特有的文化餐饮风俗。浓浓的一杯蒙古族奶茶是一天的开始,肥美的牛羊肉是最有游牧生活印记的食物。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肉食和奶食。肉食主要有牛、羊肉,食法煮、烤、涮、炒等多种方式,如手扒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羊背子等名菜,而且鄂尔多斯人习惯以整羊或者整羊腿为烹饪单位。奶食品种繁多,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食品类有白酥油、黄酥油、奶豆腐、奶果子、奶皮等;饮料有是奶茶、奶酒、鲜奶、酸奶等。蒙式主食也别具风味。主食方面,蒙古族一直有吃炒米的习惯,或将面粉加肉馅做成别具特色的蒙古馅饼、蒙古包子等。 2.晋陕风味 如果说草原风味是不拘一格的“糙食”,那么体现晋陕风味的准格尔旗饮食就精致了许多。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地带的准格尔旗曾经是走西口的必经之地。因此,准格尔旗饮食文化吸收了晋陕北部饮食的特点,烹饪方法多样,过程讲究,融质、色、香、形、艺为一体。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北部,小杂粮品种多、品质优,当地居民把小杂粮玩出了花样,有名的有米凉粉、荞面碗托、长豆面、糜米酸饭、糕圐圙……。民间熟知的“六六八八”,即六(或八)道热菜,六(或八)道凉菜,如酥鸡、焖肉、红条肉、豆腐丸子、碗坨儿、凉粉……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菜肴。当地居民爱吃酸,有吃酸饭的传统,以当地特产的谷物糜米经过酸浆发酵制作而成。各家有各家的酸味,有微酸、臭酸、甜酸、醋酸,可喝米汤、熬粥,也可制作米饭,可热食也可冷食,可加糖也可配菜,佐料十分丰富。 3.河套风味 河套风味是长期蒙汉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在优质肉类资源和谷物资源的滋养下,形成的别具特色饮食文化。当地居民纯朴大方的性格也在菜肴上得到体现,真材实料,用料充足,有少虚名、少典故、少海味、少山珍、少水果、少素菜的特点。河套风味菜肴烹饪方法比较单一,以烩或者炖为主。口味方面油多、盐多、醋多、酱多、葱多、蒜多、肉多,偏重咸味和酸味。比较典型的菜肴,如猪骨头烩酸菜、腌猪肉烩小白菜、猪肉白菜炖粉条、炖风干羊(牛)肉等。日常饮用奶茶或者砖茶来提神解腻,一年四季一日三餐酸菜咸菜不断。鄂尔多斯人喜爱腌制酸菜,主要有酸白菜、酸蔓菁。酸蔓菁蒸煮晒等工序后形成红腌菜,也是当地的特色饮食之一。以米面杂粮做主食,铁锅焖面、黄米窝窝、荞面圪坨、山药丸子……也是鄂尔多斯人从童年起就念念不忘的美食。 三、美食旅游开发现状 鄂尔多斯美食,有地方特色的烹饪方法与菜肴风格,消费特色鲜明,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形成了地方特色的美食体系,初步具备美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美食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旅游和饮食文化结合不密 鄂尔多斯市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美食资源,但是景区和饮食文化相对独立,融合不足,没有形成很好的裙带经济。景区和饮食各自为政,缺少互动,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来鄂游客的目的在于景区,为美食慕名而来的少。全市没有一家专营美食旅游的旅行社,也缺少美食旅游的专项路线。美食体验仅限于食物品尝,美食体验链条短,缺乏采摘食材、烹饪制作、美食活动、文化博览、产品选购等一系列深度体验。 (二)饮食文化解读深度不够 鄂尔多斯特色风味美食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中承载着巨大的文化内涵。有很多名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背后隐藏的传说,但这种文化优势并未渗透到美食旅游行业。游客用餐往往所感受到仅是色、香、味,而对菜肴的典故、轶事以及礼仪和精神传承知之甚少,因此也并没有把品尝特色美食当做一种特别的旅游形式。 (三)特色风味美食创新不足 在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面前,特色风味美食发展既需要继承传统,更需要不断创新。目前,鄂尔多斯餐饮企业,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招牌菜、特色菜多年不变;有的盲目跟风、抄袭菜谱,同质化内卷严重。在全球饮食文化交融加快的环境下,鄂尔多斯特色餐饮在新原料、新技术、新味道、新菜品的研发和创新的力度明显不足,致使特色产品少、发展速度慢,不能很好地满足各地游客的需求,更不用说美食旅游的发展。 (四)美食旅游商品开发不力 鄂尔多斯的食品类旅游商品目前主要集中在风干牛羊肉和奶制品。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游客来到鄂尔多斯或者鄂尔多斯人去外地走亲访友,除了风干牛肉外,不知道买什么东西可以代表鄂尔多斯的特色,但是风干牛肉也不仅仅是鄂尔多斯的特色。鄂尔多斯食品类旅游商品存在品种单一选择余地少、包装简陋规格少、挖掘整合不足、特色凝练不够、产品配套较弱、商品营销尚未起步、市场认知差等问题。 四、美食旅游开发策略 旅游要素之一“吃”独立发展成为美食旅游,是全球旅游趋势推动的结果,既是对现有旅游产品供给的补充和完善,也是传承和保护特色饮食文化的重要渠道,对于提升旅游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和传播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美食旅游发展中要强调规划引领作用,将美食旅游写入“十四五”旅游规划中。加强旅游主管部门的宏观规划和引导,整合全市特色美食资源,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等活动,促进美食和旅游深度融合,对全市美食旅游进行整体规划,打造鄂尔多斯特色美食旅游格局。 (一)加大宣传,提升旅游城市形象 纵观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轨迹,一条通过美食提升旅游城市形象的路径清晰可见。 1.以节庆营销创造旅游吸引点。借助美食活动举办前的大规模新闻广告等多元化的宣传、举办时的焦点效应和举办后的余波效应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实现低成本、高精准度吸引目标客群,塑造美食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节事活动还可以通过一系列产品和项目极大地提高游客的互动感和参与感,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从而成为众多美食旅游目的地和城市形象推广的重要方式。只有真正有新意、有内涵的美食营销活动才能受到持续关注,才能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应和品牌效应。 2.以数字内容打造网红打卡地。当下,直播、Vlog、短视频方兴未艾,兼具内容入口与社交基因的数字内容开辟了美食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新模式,解决了单纯的内容营销无法直接促成即时决策的拘囿。受到年轻用户广泛青睐的直播营销,多利用名人效应,将美食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风味、历史文脉、风土人情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示给观众,灵活地与观众进行互动,及时收集观众的反馈并给予解答,在打破时空限制的同时增强了真实感。 3.以影视营销促进消费升级。全球许多目的地利用电影电视作品中出现的环境、地点、节事活动或美食生产片段,将美食体验包装成到此一游的必备要素。影视营销可以增强游客的临场感和共鸣,拉近游客与美食旅游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激发游客前往影视作品中美食旅游目的地打卡的欲望,开发相关的美食旅游产品,可以增强潜在旅游消费者对目的地的记忆程度,促进美食旅游目的地消费。 (二)打造品牌,擦亮特色美食名片 美食旅游中美食作为吸引游客的必备要素,打造叫得上、叫得响的地方特色美食,方能脱颖而出,获得游客青睐。提升鄂尔多斯美食知名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树立城市美食品牌定位。应借鉴成都、杭州等先进城市建设“美食之都”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鄂尔多斯市餐饮业发展战略规划,树立“西北美食之都”品牌追求,明确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力争成为业态丰富、风味独特的中国西北美食名城。成立鄂尔多斯饮食研究机构,挖掘鄂尔多斯历史,传承餐饮文化,坚持特色塑造,打造美食品牌。 2.打造名菜、名点、名小吃。一是要注重本土性。在地方美食制作中,水、配料及原料等均选用本地美食,用地方“土”器皿,以传统烹制方式制作美食。二是标准化生产经营美食产品。在美食旅游中,为保证食品质量,需要设置基本要求和标准,做为美食制作的底线,保证基本的美食品牌质量,在展现美食底蕴的同时,促进美食实现延伸发展。 3.打造名店、名企、名品牌。注重美食企业引导作用。既要“遍地开花”,也要培育“龙头”企业,塑造美食经营典型单位,通过高知名度传统餐饮店铺对接产业化经营,持续推进美食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打造独具“鄂尔多斯味道”的连锁美食品牌。以鄂尔多斯美食吸引海内外商旅走进鄂尔多斯、了解鄂尔多斯,通过美食文化感受城市魅力。 (三)加强创新,跟紧美食潮流发展 现代餐饮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由吃饱、吃好上升到色、香、味、形、器、情、境、艺等综合层面,新思潮、新时尚此起彼伏,鄂尔多斯餐饮企业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求变创新,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1.菜品创新。结合旅游市场喜好和需求,在菜品的原料、色彩、口味、烹饪技术、造型装盘、食用方式的等方面添加创意性、现代化的构思,实现创新与传统的融合。如迎合新食尚特点,菜肴与点心结合、水果与菜肴结合、中西结合、旧菜新颜等;如迎合健康养生需求,降低油盐含量、荤素结合、食药结合、粗粮细做等;随着季节变化,选用时令原料,推出菜品、点心、小吃,如“二十四节气”系列、传统节日系列等;如器皿在色彩、花纹、形状、质地等方面创新,与菜肴相互搭配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佳肴珍馔的特色。 2.环境创新。一方面是服务的创新,要真正围绕“让顾客满意+惊喜=忠诚顾客”的理念,创造出卖点和亮点来。如在精细上做文章,使吃不仅仅停留在食物的色香味形上,而且要吃得考究、吃出氛围来;如建立客户档案,做到对老顾客的口味、喜好了如指掌,及时、准确地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和亲情化的服务;如设置尽兴操作台、烹饪体验课程等,满足消费者深度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硬件环境的创新。主要是能突出“主题”,让消费者找到一种“感觉”,如复古的感觉、新潮的感觉、中西交融的感觉,亦或者是现代的感觉……展现出饭店食肆的“个性”。 3.商品开发创新。购物是游客旅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市应高度重视食品类旅游商品的开发。一是商品开发中择优选择,将特色菜肴、名优特产品以及地理标志产品作为重点开发对象,进一步丰富旅游商品种类。二是政府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及相关机构加大食品类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集中人力、财力各种资源,着力解决携带不便、易于变质、包装简陋等问题;第三,食品类旅游商品的开发不能停留在作坊阶段,而应进行规模化和系列化的生产,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四)延伸链条,构建多层美食生态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需求。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因此,延伸美食体验链条,建构多层次美食生态,促使游客和美食旅游目的地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联系和情感共鸣。 1.多形态。在旅游活动中,食物商品化、美食节庆化大众化、美食街区特色化越来越突出。一是大力气推广手信食品。手信食品在旅游购物消费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整合和创新受游客青睐的食品类特产商品,推出不同规格、不同价位、不同组合的“伴手礼”。二是提高美食节的影响力。多层次多方位展示当地产品、文化和生活方式,让美食节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加强美食旅游体验,促使旅游和美食融为一体。三是合理布局美食街区。城市、乡村、景区内以及景区外相互结合,注重发展质优价廉的大众美食餐饮集聚地,突出当地特色,注重增强与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2.长链条。从国际上发展美食旅游的经验来看,美食旅游是一个巨大的、内涵丰富的产业群。美食旅游的发展既要依赖于美食,又要跳出美食的局限性。美食的生产创造涉及众多产业,根据不同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又可以延伸出不同的创意产品。在街区、综合体、景区景点、乡村建设中综合考量自然观光、文化游览、休闲购物、非遗体验、运动度假、农事体验等产品业态。体验链条的延伸,意味着游客停留目的地的时间延长,意味着旅游品牌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带有体验感的场景不但可以增加品牌的体验度,也可以建立良好的品牌及二次口碑传播。 3.多路线。一是根据美食资源的分布,结合游客的不同消费需求和层次,开发设计类型、档次多样、风格迥异的美食旅游路线。如特色食材游、筵宴文化游、多彩食俗游、食器文化游、小吃走天涯、旅游酒时光等。二是开展区域美食合作,不同区域间的美食以合作、互补的方式搭建美食旅游路线,打造区域美食旅游产业。三是以产品为“点”,以路线串“线”,借助美食节等活动促成“面”,实现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示美食及历史文化,做大做强美食这篇文章,把鄂尔多斯打造成为美食之城。 (五)注重内涵,提升饮食文化魅力 让“好地方”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就要不断彰显“好地方”的文化魅力。美食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更是鄂尔多斯的独特品牌和标识。 1.加强饮食文化发展研究。鄂尔多斯现有饮食文化是“从善如流、择人之长”的结果,是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等情况下的优胜劣汰。加强饮食文化发展研究,可以增强美食底蕴、提高文化自信。整理汇总美食文化史,从饮食理论、饮食审美、饮食风俗、饮食流通以及烹食历史、风味流派、传统特色、筵席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诸多方面,收集整理美食产生、发展、演变及制作技巧等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推动美食创新。 2.讲好美食故事。美食故事赋予了美食更多的意义和灵魂,无论是闻名世界的菜品还是普普通通的小吃,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典故,讲好鄂尔多斯美食故事是推广鄂尔多斯风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是收集美食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历史资料,融合习惯、风俗、节庆日等,为美食添加历史感、文化感、故事感及生活感;二是加强对菜肴典故、烹制方式、菜品特色、营养价值等各方面介绍,让游客不仅能饱口福,也能饱耳福。 3.传承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在饮食活动中的礼貌、礼节、仪表,有时也包括一定的仪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风貌的体现。如蒙古族的德吉礼是饮食礼仪的一种。“德吉”为蒙古语,意为“上、初”,是强调进餐顺序的一项礼节或习俗,反映了蒙古族对于食物的远古认知与其纯朴的人生观、宇宙观。因此在传承饮食礼仪过程中,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让优秀礼仪不仅说在嘴上,也体现在行动中,在细微之处体现鄂尔多斯的文明底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