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网站无障碍 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统计资料 机关党建 数据鄂尔多斯
 
百年成长气韵生动经济结构换新颜
作者:刘芳  来源:核算科  时间:2021-07-06 09:48  

字号:

    保存

   时代是一支歌,它轻声吟唱、婉转悠扬,唱出沧桑巨变,唱出幸福生活。歌声中,我们捕捉到这样的画面:百年风雨兼程,实现了百业待兴到百花齐放的蝶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内蒙古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同时经济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半农半牧地区发展成为新兴的现代化工业城市,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城镇化稳步推进,地区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发展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大步迈进。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由农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产业支撑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鄂尔多斯市工业和服务业基础薄弱,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吸纳了99.3%的就业人口。1978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高于工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比是44.9:28.4:26.7。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牧区生产力,是鄂尔多斯市工业化开始的标志。199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由“农”到“工”的历史性转变。在GDP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3.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1.9:38.2:29.9。

工业规模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企业化,四大集团的成功上市,推动了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形成了低成本扩张运行的助推强势,并带动了一大批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2000年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做出了开展二次创业的战略决策。经济快速增长直至2012年,成就了鄂尔多斯市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这一时期,GDP增长速度最高达到30%,年均增速达到20.6%,经济发展呈现典型的跨越式发展特征。大煤炭、大煤电、大化工、大载能带动工业的快速扩张,城镇化带动了房地产和建筑业的超常规增长。在GDP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8.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5.3个百分点,到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9:60.9:35.2。

三次产业步入从提量到提质的转变201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经济运行进入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GDP增速开始降为个位数,同时也拉开了第三次创业的序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综合优势,以量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成为发展主题,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特色化、绿色化、品质化的现代农牧业蓬勃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能源全面兴起;主导产业园区化、集群化、规模化、循环化发展;城市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新牧区全面发展;物流、文化旅游和商务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提升。这一时期,在GDP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2个百分点,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8:56.8:39.4。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实现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

农牧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主要是靠天吃饭,牧业生产主要是逐水草而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以粮为纲”的导向下,农业结构更偏重粮食生产。改革开放后,坚持抓以水为中心的农田牧草建设、植被建设以及牲畜改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2000年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比重分别为49.2%、5.9%、43.8%和1.1%。进入新世纪,坚持把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提高农牧业生产综合效益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一条主线。2020年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比重分别为57.5%、2.9%、36.8%和1.0%。在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业从单一粮食生产逐步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多元化发展。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1980年粮经比例为82:18,2000年粮经比例为73:27,2020年粮经比例为68:32。畜牧业生产向产业化、科技化发展,由头数畜牧业向效益畜牧业发展。牲畜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比率不断提高,2020年达到90%。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9家,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9家。

工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生产由手工简单制造向中高端现代工业迈进。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市工业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阶段。改革开放后以绒纺和能源起步,拉开了工业经济发展的序幕,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80年代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达拉特电厂相继开工,给工业带来了加快发展的契机。90年代初实施大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组建了鄂尔多斯、伊化、伊煤、亿利四大集团,形成了煤炭、电力、绒纺、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确立了“工业立市”的指导思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调整,鄂尔多斯市工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逐步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工业体系。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3大门类,29个大类,58个行业小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极大丰富,产品种类近70种,上下游链条互补增强,工业经济包容性与接纳性大大提升。煤炭行业从人工就地挖煤到智能化开采,从最初的原煤销售到今天的以煤制油、制气、制烯烃,实现了华丽蜕变,拥有全国最为先进完整的煤炭清洁开发产业链条。煤制烯烃、煤制甲醇、煤制尿素等煤化工产品产量在全区占比接近70%。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经济转型的新生动力。电力、冶金、建材等传统工业,依靠科技创新、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产业互补延伸、循环耦合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非煤企业共258户,占比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6.2%。

服务业奋力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了辅助从属到蓬勃发展的脱胎换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处于辅助和从属地位,主要集中在交通和贸易行业。1979年个体私营经济开始起步,1985年国家明确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服务业开始恢复性发展,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等行业开始繁荣。1992年国家明确提出支持传统第三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共同发展。鄂尔多斯市服务业行业明显增多,门类逐步齐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其他服务业更是百花齐放,如电信、保险证券、租赁、商务、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从无到有,逐步兴旺起来。2007年服务业获得与工业同等待遇。鄂尔多斯市服务业依托电子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理念,集聚发展、融合创新、突破升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在服务业增加值中,交通、商贸等传统服务行业比重从2007年48.9%下降到2020年34.5%;金融、保险、房地产增加值比重从2007年17.8%上升到2020年19.5%;租赁商务、信息软件、科学研究等新兴行业比重从2007年5.3%上升到2020年13.0%;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幸福产业比重从2007年6.5%上升到2020年12.9%。鄂尔多斯市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从业人员从1978年3.3万人上升到2019年的54.7万人,占社会总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38.7个百分点,达到46.7%。

三、需求潜力持续释放,实现了由需求疲软到投资消费协同发力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改革开放开启了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的新篇章,投资和消费快速增长。1991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鄂尔多斯市进入第一次创业时期。在这一轮创业中,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值在1993年达到最高值1.853,此后10年逐步回落,2002年见底。二次创业时期,投资和消费都实现了大步跨越,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值达到7.259,11年间消费实现年均增长16%,投资实现年均增长41%。三次创业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趋于放缓,更显消费韧性十足,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值达到1.011,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和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协同发力。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差距较小。随着资源优势渐显,固定资产投资向第二产业聚拢,1978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例为15.0:54.0:31.0。随着人民的物质需求不断增加,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也逐步上升,198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为12.0:41.8:46.2,三产投资超过二产。90年代鄂尔多斯市大力发展煤炭、电力、绒纺、化工、建材等行业,工业基础建设投入大幅增加。1991-2000年期间,第二产业累计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9.3%。进入21世纪,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显现,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生积极影响。在发展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大新型产业的投资力度,形成“提三产,缓二产”的良好局面。房地产开发投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以交通运输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改变了1978年以前国有投资一统天下和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2001-2012年间有7个年份三产投资比重超过40%,最高达到49.1%。2013年开始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率回归一位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趋于平稳,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下降,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2.1:60.9:37.0。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逐步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和发展型转变,生活质量得到了持续改善。2000年时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7.3%和32.5%,2020年又下降至24.5%和24.7%。食品类消费逐步由生存型向改善型转变,粮食和蔬菜等消费量逐年减少,肉禽蛋水产品等消费量增加明显;衣着消费由实用型向品味型发展,日趋精品化、个性化、时尚化;改善住房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房屋装修等居住支出快速增长;各种现代化交通、通信工具更多更快地进入居民家庭,高科技信息产品普及迅速;医疗、保健逐渐成为家庭支出重头戏,越来越多的居民由被动就医变为主动预防,并进行健康投资;教育类支出成为城镇居民长期消费热点,电脑、摄像机、健身器材等娱乐用品逐渐普及;休闲娱乐、健身、旅游等娱乐活动已经成为城镇居民的新宠,钢琴等高档文娱用品也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2020年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2000年相比,食品烟酒类消费一直处于首位,但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衣着类消费从第二位下降至第四位,居住类和交通通信类支出比重上升,高于衣着类消费。

四、城乡区域发展显活力,呈现出齐成长同进步共繁荣的格局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新中国成立初期,鄂尔多斯市城镇仅东胜县城,面积0.25平方公里。新世纪,鄂尔多斯市紧抓西部大开发、撤盟设市、打造呼包鄂群等重大机遇,逐步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区域性中小城市为支撑、重点产业镇和特色小城镇为节点,新型村庄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当年默默无闻的高原小城已经成长成为蜚声国际的北疆明珠。202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77.01平方公里,比2000年扩大了12倍。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66.80万人,比2000年扩大了174.8%;城镇人口占比达到77.5%,比2000年提高34.0个百分点。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有效扩展了农牧民的收入来源。同时伴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三农”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的逐步形成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城乡发展差距在逐步缩小。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的收入比从最高的2.91:1下降至2020年2.33:1,消费支出比从最高的3.38:1下降至2020年1.79:1。

产业集聚凸显竞争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世纪之交,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出现,工业园区首次进入决策者视线中,工业园区发展的序幕随之拉开。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产业园区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准确、方向明晰、互为辅助的协调发展局面,是全市经济核心增长极,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引导经济转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20年全市共建成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循环经济、高新技术、轻纺等工业园区16个,其中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8个,入园企业1639家,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家。1992年全市第一个服务业的集聚区——全封闭式特大型综合市场东胜区民生市场开始投入运营。发展到今天,服务业集聚区涉及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目前有15个服务业集聚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服务业集聚区。县域经济稳健发展。2000年八旗区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旗区,3个是自治区贫困旗区。20多年来,九个旗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努力把独特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先后摘掉了贫困旗区的帽子。经济总量最小的杭锦旗和鄂托克前旗,人均GDP超过10万元,高于全区水平,2000年以来GDP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7%和14.1%。

五、所有制结构合理调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持续巩固

所有制结构发生大变化。上世纪50年代,鄂尔多斯市的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积极支持民营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发展。

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序幕的拉开,国家能源开发战略开始西移,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达拉特电厂、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相继落户鄂尔多斯市。这些国有项目的建设和投产,奠定了鄂尔多斯市产业发展基础,给工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好机遇。进入90年代,鄂尔多斯市提出“重塑重构,对接推进”的工业发展思路,重塑企业体制,国有小型企业民营化。国有企业数量占比有所下降,但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2000年129户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企业有44户,占到34.1%;资产合计146亿元,占到49.9%;从业人员3.01万元,占到45.8%。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01户,占到22.1%,但营业收入占到了42.5%,利润总额占到了42.4%。国有经济在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中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民营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鄂尔多斯市工业企业基本上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几乎不存在私营经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0%。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在促进增长、稳定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鄂尔多斯市有非公有制企业28759户,占全部企业的99.7%,企业数量是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14.6倍,其中私营企业17490户,占到全部企业的60.3%,企业数量是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的15.3倍。2020年规模以上457户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347户,占比达到75.9%;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57.0%,实现利润总额占比达56.8%。科技研发经费中民营企业投入经费占比达到98.3%。民营经济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主办: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市党政大楼B座11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477—8588008   蒙ICP备19004020号-1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07号
网站标识码:1506000062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