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城乡统筹发展之消费差异分析 |
作者: 来源: 时间:2010-04-22 10:34 字号:大中小 ![]() |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虽然显著提高,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未成主力,2007年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仅为15.2%。城乡居民不仅消费水平还待提高,而且在城乡居民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找准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瓶颈”制约,有效提高消费需求,让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对于促进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全局性意义。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消费现状 (一)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超越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1、与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2000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449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98元;至2005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8879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936元;2006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659元;2007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668元。2000-2007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提高了8166元。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在2003年就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54元,至2007年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484元;2000-2007年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提高了3297元(见表一)。
表一 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消费与全国的比较
2、对比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2000-2008年,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和农村牧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均逐年上升,城乡居民之间消费差距逐年缩短。我市城乡支出比从2001年的3.38:1降低到2008年的2.69:1,说明2001年平均3个多农牧民的消费才抵得上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而2008年平均2个多农牧民的消费抵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见表二)。
表二 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对比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消费质量 对于“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居民消费质量可以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城乡居民耐用品拥有量两个方面来分析: 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统计上把居民消费分成“食、住、行、文、医、衣、用、服”八大类,这八大类支出重点的转移反映了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消费层次的转变。总的趋势是,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进而转向享受型消费,这是人类消费升级的基本始终。生存型消费,主要满足吃饱穿暖等基本消费,以解决从无到有的数量型消费为主。发展型消费,是人们在基本解决数量需求后开始转向精神需求。享受型消费,是人们在满足吃、穿、住、用、行等全面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追求生活品质的享受,消费层次又有新的提升。鄂尔多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呈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小,还待全面升级。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2000年为43.1%,而2008年为43.7%;发展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2000年为38.7%,2008年为43.2%;享受型消费占总消费比重2000年为18.1%,而2008年为13.1%。鄂尔多斯城镇居民生存型消费在此八年间并无大的变化。首先,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衣着的要求更是一日千里,从颜色到款式、到个性、再到品牌,需求各异。此外,衣着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身价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居民对衣着的消费不断上升。其次,居民的食品消费习惯发生了改变,由“吃饱”转为“吃好”,更注重绿色无害、营养健康。虽然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居民生活质量没有直接影响关系,但是消费结构的升级可增强“消费马车”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因此鄂尔多斯市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仍待全面升级。 二是农牧民发展型消费增加并非生存型消费减少,而是享受型消费减少所致。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居民生存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2000年为45.1%,2008年为38.7%;发展型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2000年为37.3%,2008年为53.9%;享受型消费占总消费比重2000年为12.4%,而2008年为7.4%。虽然在此八年间,鄂尔多斯市农牧民发展型消费增加较多,但生存型消费减少较少,而是享受型消费减少较多。详见下表:
表三 鄂尔多斯市农牧民消费构成 单位:%
2.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存量与品种结构反映了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其存量与品种结构差别也反映城乡消费差别。我市城镇居民耐用品拥有量明显多于农村牧区居民。2008年,家庭设备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城镇居民是农村牧区居民的5.1倍。鄂尔多斯市每百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除摩托车农村牧区居民多于城镇居民外,其余品种城镇居民大大高于农村牧区居民。其中拥有量相差较大的消费品有电脑、热水器等。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需求已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向手机、电脑、小汽车转移,同时,不少耐用品也进入了更新周期,消费进入较高层次。而农村牧区居民还处在相对较低层次,空调、微波炉、照相机等正处于需求增长期,普及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距明显。眼下推行“家电下乡”势在必行。详见下表:
表四 2008年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对比
二、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主要成因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虽然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四大主要因素。 (一)经济因素——收入低,居民缺钱用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慢将影响即期消费。消费能否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增长状况。2000-2008年, 鄂尔多斯市城乡居民收入均有了较快增长,但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增长。八年里,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7.1%和14.1%,均低于年均超过20%的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缓,直接造成了居民消费底气不足,即期消费下降,从而抑制最终消费率上升。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导致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一般情况下,高收入人群的平均消费倾向低,低收入人群的平均消费倾向高。因此,如果收入分配两极分化严重,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就会降低,从而抑制消费。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得不到根本解决,农牧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收入差距一直较大,影响了农牧民消费需求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由2000年的3049元扩大到12383元,扩大了3倍,差距比由2.24:1上升为2.75:1(以农牧民收入为1)。若考虑到城镇居民的福利性收益和农牧民的实物性收入和扩大再生产支出,城乡实际差距更大。同时,由于收入调查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和主观上的一些原因,城镇居民收入低估,农村牧区居民收入高估的可能性仍存在,城乡实际差距将更大。所以,大量低收入阶层有消费欲望但缺少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受阻。此外,行业、地区之间收入的不均衡性扩大,都从不同方面制约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率提高。 (二)环境因素——条件差,有钱不便用 由于自然和经济因素的双重制约,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落后,绝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布局、规模和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差距很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商品市场缺乏。农村牧区商品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严重滞后,诸如送货上门、免费安装、售后服务等在农村牧区市场难以保障,而且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严重影响了农牧民的购买热情和消费信心。另一方面农村公共品缺乏。农村牧区交通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生活环境等都明显滞后于城市,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电信接收等设施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农村牧区低劣的消费环境,严重制约了农牧民对家用电器和现代化工业产品的享用,直接影响着农村消费规模的扩大。 (三)制度因素——顾虑多,有钱不敢用 一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窄。以农村牧区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发展速度较慢,大多数农村牧区在养老和医疗条件等方面与城镇存在很大差距,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突出。二是巨大的教育支出也迫使很多农牧民咬紧牙关存钱。有专家指出,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加上收人预期不确定,为了应付将来的不确定因素而强化了防守心理,防灾、防老、防病、育儿,在重重压力之下,农牧民不得不在消费领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同时由于农村牧区金融体系滞后,生产信贷制约多,消费信贷尚未发展,不仅使一部分农牧民对消费信贷的强烈愿望难以实现,也使一部分农牧民由于生产经营贷不到款,只好把大量的现金留用于生产与扩大投资,造成流动性约束,消费现金紧缺,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费。 (四)观念因素——保守型,有钱不愿用 城镇居民文化素质普遍高于农村牧区居民,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和新的消费理念,在消费上紧跟时代潮流,注重产品的时代性和个性化,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而农牧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长期受传统的消费文化的影响,没有攒够足够的钱不会轻易消费,更不敢借贷消费;强调延后享乐,先苦后甜,聚资财以养老,贻财富予子孙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对家庭用品消费多半追求实用、价格适当、质量稳定、耐用、技术要求低,而对美观、舒适、艺术化、科技含量高的商品和服务,缺乏应有的消费技巧。消费观念的落后也是制约消费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消费的对策建议 目前,鄂尔多斯市居民整体消费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还未充分发挥。消费增长乏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把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化解制约消费率提高的各种不利因素,促使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一)统筹收入分配,提高居民消费实力 首先,针对居民缺钱用的问题,可以从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两个方面加大惠民政策实施力度: 1.增加居民收入:要确保农牧民收入“稳”中有“升”。首先,要努力扩大就业。要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就业。其次是积极鼓励民众多渠道投资创业。提高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努力缩小我市居民家庭财产规模、投资理念、投资领域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第三,逐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通过建立稳定的职工、公务员、离退休人员等各类群体的收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持久收入水平。第四,大力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改善农村牧区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以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牧民经营性收入,以促进农村牧区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手段提高农牧民务工收入。 2.减少居民支出:农牧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支出外,医疗和教育以及交通通讯支出最高。因此农牧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以及为教育支出困难的现象很突出,此外交通通讯不方便影响农牧民生产销售农畜产品也是直接消耗资金的一大因素。因此,减少了农牧民此三大支出就促进了农牧民趋于享受型消费的能力。 (二)统筹基础建设,优化居民消费环境 针对居民有钱不便用的问题,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扩大民间投资,集中改善农村的水、电、通讯、交通、信息网络等基础环境,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以促进耐用消费品大规模进入农牧民家庭,从根本上解决农牧民有能力支付产品的购买成本而无能力承受其使用成本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提高流通业规划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形成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平衡城乡市场发展,合理引导商业设施的投资方向,加大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保证商品货畅其流,解决农牧民有支付能力却难以购买或不能购买的问题。其主要措施就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三级流通网络,即在旗区中心地区,形成一批标志旗区商业水平的大型商业企业集团;在乡镇,形成以连锁超市为主的消费网络;在乡村一级的基层消费市场,开办村镇超市、便利店,促进有品有质商品下乡。 (三)统筹社会保障,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针对居民有钱不敢用的问题,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可以更好的解决居民在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救济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提高居民的消费信心。要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社会“低保”工作,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着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牧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加强以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广大居民特别是农牧民消费安全感,促进农村消费健康发展。 (四)统筹市场供给,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针对居民有钱不愿用的问题,各工商企业应当深入农村,对农村市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消费心理、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吃透农村消费市场,挖掘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针对农村市场的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工业新产品的开发,组织生产适应农村和农民的商品,解决农民有购买力却无法提供适应其消费需求的商品的问题。要进一步采取各种形式向农村牧区居民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及法律知识,促进农民改变传统消费观念,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加强对农村牧区消费的引导和示范宣传,提高农牧民现代消费意识,加快农牧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巴音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