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专精特新沃土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鄂尔多斯市专精特新调研报告 |
作者:白敏 来源: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时间:2023-09-12 15:29 字号:大中小 ![]() |
厚植专精特新沃土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鄂尔多斯市专精特新调研报告 “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国家对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的路径规划和战略部署。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规上工业企业规模较快增长,同时存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缓慢、产业链高端攀升难等情况。为了解全市专精特新企业研发创新相关情况,助力我市专精特新中小工业企业培育发展,市统计局结合部分企业问卷调查,对当前我市专精特新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 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专业化是起点,精细化是保障,特色赢得竞争,创新促进发展,专精特新符合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和成长逻辑。近年来,国家积极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带动了省级专精特新认定和培育,加快推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本次调查了全市28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企业规模为中型和小型,分别占比36%、64%;登记注册类型以民营为主,占比89%;行业门类以制造业为主,占比96%。 (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实施“人才30条”“三清零”“双倍增”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企业对创新政策满意度较高。调查显示,89.3%的企业认为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落实效果明显。在企业享受的相关研发创新政策方面,92.9%的企业研发活动享受政府资金奖补,75%的企业享受过税费减免政策,75%的企业享受过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7.1%的企业享受过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减征。随着培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止2023年7月,从最新认定结果看,全市现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企业40户,全市认定专精特新企业33户。 (二)研发投入基础较好 2022年,全市规上研发企业826户,本次调查28家专精特新企业占比3.4%,研发投入达5.6亿元,占全市研发投入比重6.4%。从研发投入强度上看,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7%,高于规上企业1.7个百分点,其中,三成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在6%以上;实现利润总额22.5亿元,同比增长53%,高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利润13个百分点。 (三)创新成果丰富 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显示,调查企业普遍重视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89.2%的企业有知识产权,户均11个发明专利;64%的企业有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户均22个;44%的企业拥有商标。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推出系列举措,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培育企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横向比较和从建设“四个世界级产业”的需要角度看,我市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够,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痛点难点问题。 (一)企业数量偏少 自国家2018年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来,我市2020年开始有且只有2家入榜。2023年,仅剩1家。从全国看,2023年7月,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3671家中,自治区上榜5户,没有我市企业。从自治区看,2023年全市获自治区认定专精特新企业9家,较2022年18家减少9家。2021年自治区认定8家,2020年5家。不论是国家级还是自治区级,我市专精特新企业都寥寥无几,对产业转型升级贡献、示范引领等作用非常有限。 (二)研发机构级别偏低 专精特新研发投入增长缓慢,2022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2%,低于全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速(34%)22个百分点。问卷调查显示,本次参与的28家企业中,未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占14.3%,有独立研发场所的41.7%,58.3%设立在生产场所。调研企业大部分表示,研发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或者改进工艺流程,研发投入目的较为短期,因此,企业对转型升级的意愿并不强烈,或更倾向于做好现有的企业运营与技术更新。 (三)专精特新成色不足 行业分布不够“专”,管理不够“精”。调查的28家专精特新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处在产业链中低端,缺乏对供应链的控制能力。产品不够“特”,技术不够“新”。传统产品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短,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和高端材料产量较小。调查问卷显示,60.7%的企业认为主要专利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一般”,32.1%的企业认为“很强”。 (四)资源要素支持偏弱 调查中显示,50%的企业认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缺乏鼓励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50%的认为“产学研合作难度较大”,35.7%认为“技术市场不健全”。67.9%的企业存在研发人才招聘难的问题,受生活环境、薪酬等因素,14.3%的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研发经费为多数企业自有资金,32.1%的企业获得政府资金,14.3%企业获得贷款。专精特新企业兼具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等方面多种属性,不同管理主体管理和政策不同,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碎片化的特征,不利于企业掌握和操作,也不利于部门信息互通。人才引进、融资、政策合力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改进完善。 三、对策建议 为推动“专精特新”企业从少到多、做大做强,助力我市向“三个四”目标迈进,还需要精准服务专精特新企业,进一步按照规模、行业、技术类型等特性划分企业,并且按照这些行业的特性来制定相关政策,激发企业活力、鼓励科技创新、塑造企业优势。 (一)针对性优化营商环境, 让企业预期更稳 1.强化要素资源保障。进一步完善专精特新企业差异化要素政策支撑体系,统筹推进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政策供给,强化政策间的系统衔接和配套互补。加强“专精特新”企业专项统计调查力度,不定期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收集企业问题和政策诉求。 2.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集群、产业链,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企业,着力构建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组成的“金字塔型”梯度培育体系,筑牢塔基、壮大塔身、强化塔尖。 (二)针对性激励科技赋能,让企业信心更足 1.鼓励科研院所对企业直接赋能。如,宁波市搭建“甬商产学研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资源推出“定制服务”,打通专精特新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青岛市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通过“链主”企业行、标杆企业行、高校院所行等对接活动,解决合作“中梗阻”问题,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 2.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异地建设研发中心,在国内科研机构集中、高端人才集聚、研发能力较强的地区设立域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当地人才等创新资源,提升母公司研发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实现优势互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三)针对性破解痛点难点,让企业活力更强 1.打通企业人才评定瓶颈。建立健全“专精特新”企业职称自主评价体系,推动企业职称自主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完善企业职称自主评价办法,激发企业人才活力。对长期在“专精特新”企业工作且具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增强优秀人才在“专精特新”企业工作的获得感及荣誉感。 2.完善保障激励政策。在人才激励方面,构建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及医疗方面的保障,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加强人才就业稳定性。在资金保障方面,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求,灵活运用税费优惠政策,实施“一企一策”精细化服务,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