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网站无障碍 长者模式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统计资料 机关党建 数据鄂尔多斯
 
春风化雨 破茧成蝶——从四大变化看鄂尔多斯改革开放40年
作者:班慧丽 王蕾 高飞  来源:综合科(业务)  时间:2018-12-26 19:30  

字号:

    保存

黄河流入内蒙古,犹如母亲的臂弯,环抱着一个温暖的地方——鄂尔多斯。这里曾经是一座并不闻名的边陲小城,但是她的古老文明和现代传奇都值得诉说。这里孕育过萨拉乌苏和河套文明,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赞不绝口的地方,是达尔扈特人坚守八百多年的草原圣地,是走西口移民落脚扎根的土壤。她像一颗美丽的遗世明珠,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拨尘去土,越来越璀璨夺目。

从黑色煤海到绿色发展

     鄂尔多斯孕育了古老的文明,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羊煤土气风光好”是最精炼的概括,现在是全国成长型资源城市中经济体量最大,转型速度最快的地区。然而资源地区的转型之路,却也充满曲折和挑战。

从黑色煤海到清洁能源改革开放前,全市煤炭开采基本上是靠人力挖、靠驴车拉。八十年代开始,随着国家战略西移,东胜煤田和准格尔黑岱沟露天矿等国家重点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鄂尔多斯资源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目前全市煤炭年产量6亿吨左右,占全国的17%,稳居全国产煤地级市之首,成功注册“鄂尔多斯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煤矿综合机械化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百万吨死亡率连续十年保持在0.01以下;发电量870亿度,新建火电机组全部采用“三低”的超超临界机组,成为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和9个煤电基地之一。为避免落入“资源陷阱”,早在2000年鄂尔多斯就开始推进资源产业延伸发展,启动了煤制油等项目。如今,鄂尔多斯已经形成1533万吨煤化工产能,现代煤化工“五大路径”已有四项落地示范,拥有“煤-油”“煤-甲醇-气”“煤--铝”“煤--气”等优势产业链,并向烷、醇、醚、烯、苯、萘、酚及其衍生品和高端碳材料延伸,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成为国家4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昔日的黑色煤海正在向国家绿色清洁能源输出基地转变。

从保持温度到追求风度。羊绒产业的发展之路也是改革开放40年奋斗历程的缩影。19799月,伊盟羊绒衫厂正式动工,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也是通过以物易物的补偿贸易模式引进日本先进设备的一大创举。鄂尔多斯羊绒产业由此开启了温暖全世界的远航,也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路。鄂尔多斯品牌成功打响了知名度,2007年销量突破1000万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羊绒制品大王。但在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流的新时代,“鄂尔多斯”品牌形象固化也成为继续发展的阻力。2015年鄂尔多斯集团以“绒耀新生”为名,开启了品牌拆分精准定位之路,并在重塑后的第一年就获得了巨大成功。2018年,仅“双十一”当天鄂尔多斯羊绒网店销量就达到1.47亿元。现在的“鄂尔多斯”羊绒制品,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已成为世界T台上一抹亮丽的中国色彩。

从单一分散到多元聚集。改革开放初期,鄂尔多斯市工业经济主要以小煤矿、小化工和农畜产品加工为主,产业档次和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很低。经过40年发展,全市工业发展至大类行业26个、中类行业40个、小类行业74个,形成了以煤炭、天然气、电力三大“能源产业”为基础,现代煤化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产品五大产业为支撑,食品、纺织、医药、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改造升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的现代工业体系。2017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工业园区17,共入驻各类企业2962户,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9.1%,其中工业产值超百亿元园区11个。

从黄沙漫漫到天朗气清

  曾经的鄂尔多斯,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境内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占据48%的土地面积,还有48%的土地是砒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同时,鄂尔多斯年均降水量仅为150350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3000毫米,风大沙多,十年九旱。

上个世纪50年代黄沙漫漫,沙逼人退,鄂尔多斯人就开始了自觉自发防沙治沙的艰难探索,70年代提出“退耕还林还牧”;80年代提出“三种五小”;90年代实施“两翼一体”战略;新世纪确立建设“绿色大市”的发展战略。目前全市5000亩规模以上的造林大户达200多户,参与治沙造林的企业达20多家,涌现了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盛万忠、乌云斯庆、王忠强、訾德清等为代表的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以及东达、亿利、伊泰、天骄、 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绿远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已形成从农牧民到市民,从民间组织到政府领导,“个人、企业、国家”攥成一个拳头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的新格局。

    曾经肆虐的沙漠在一步步退却,一度枯瘦的山沟在一天天丰腴,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实现了“双减少”,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沙害基本消失,库布齐沙漠治理率达到23%,沙漠趋于稳定,鄂尔多斯生态状况基本摆脱了长期以来恶化、治理、再恶化、再治理的困扰,实现了由严重恶化到整体遏制、大为改善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生态模式”。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6.7%,一个美丽的鄂尔多斯再现在世人面前。   

2017年,规模盛大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首次走进中国并在鄂尔多斯召开,会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成就受到总书记的肯定,其治理模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沙漠治理的样板,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高原小城到西部名城

改革开放40年,鄂尔多斯已从一个贫穷落后的高原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活力迸发的西部名城。康巴什区的建设最为典型,从2000年开始构思孕育,2004年启动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市政府搬迁康巴什,到2012年被评为第一家全国城市景观4A级旅游区,2017年被国务院批准正式设区,康巴什的成长见证了鄂尔多斯的城市发展。

虽然搬迁之初人口较少,街道清冷,但随着公共设施的不断完善和人口的大量涌入,康巴什的优势不断显现。规划超前,环境优美,文化广场和主题公园遍地,城市雕塑和特色建筑林立,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设施完备,民族风情与特色景观并茂,历史元素与现代思维相映。短短几年,康巴什成为全国第一个“环境艺术示范试点城市”,受到联合国人类居住署署长高度评价。

康巴什建设背后是新世纪鄂尔多斯城镇化发展新思路的落实。2001年国务院批准撤消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提出“拉大、补欠、崛起”的城镇化发展思路,规划了“一市两区、三个组团”的城市核心区,实现了城镇建设重点由小城镇向大城市、由扩散式向组团式、由遍地开花向集中建设的转变。目前,全市有城镇人口153.2万,城镇化率达74%,城市发展正由精心规划、精致建设向精细管理、内外兼修转变。鄂尔多斯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多重称号,高原小城变成了温暖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品质之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和青睐。

从文化传承到精神引领

    在鄂尔多斯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丰富多彩的生命印迹和文化遗产,多元融合的民族传统和革命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40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只是产业的发展、生态的改善、城市的扩张,更是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思想的不断解放。

从早于小岗村的“赵丑女精神”到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企业家精神;从不折不挠防沙治沙的“殷玉珍精神”到守望相助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从上世纪90年代“团结奋进、走进前列”的第一次创业精神到进入21世纪“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第二次创业精神……在鄂尔多斯这片用热血和忠诚铸就的土地上,形成了“开放包容、诚信友善、不屈不挠、拼搏创新、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鄂尔多斯精神品质”。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鄂尔多斯历任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闯新路,抢抓机遇、先行先试占先机,带领各族群众创造了“鄂尔多斯现象”和“鄂尔多斯模式”;正是这种精神,鼓舞一大批本土企业家,艰苦奋斗、追求卓越、创新发展、诚信担当,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支撑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坚实脊柱;正是这种精神,激励鄂尔多斯各族人民胸怀坦荡、诚信友善、从小富即安到不断学习,从追求物质到全面发展。

鄂尔多斯不仅用羊绒温暖世界,也用煤炭点亮世界,不仅用绿洲美化世界,也用城市营造世界,不仅用草原人民的胸怀拥抱世界,也用创新创业的热情面向世界。改革开放40年,鄂尔多斯不断成长,破茧成蝶,走出了一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崛起之路,谱写了一曲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的草原之歌!

主办: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市党政大楼B座11楼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477—8588008   蒙ICP备19004020号-1   蒙公网安备 15060302000207号
网站标识码:1506000062  技术支持:内蒙古海瑞科技有限责任公司